网站地图
南京当代艺术,回望与期待- 写在2018南京扬子当代艺术博览会之前 ART NEWS

苏天赐 春风又绿江南岸 布面油彩 54×65厘米 1995 作品由逸空间提供

提及南京的艺术,就不得不提两所学校:南艺和南师。1906年,张之洞创建两江师范学堂,命李瑞清主持“图画手工科”,这是中国美术教育史上首次开设的新型高等艺术学科,1928年该科演化成为国立中央大学艺术教育科,后改为艺术学系,1928年,从海外留学回国的徐悲鸿受聘于中央大学,开始了他在南京长达10年的生活,并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从事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徐悲鸿倡导新美术运动,任主任时,求贤若渴,广泛聘请国内著名艺术家为学生授课,高剑父、张大千、陈之佛、颜文樑、吕斯百、吴作人、黄君璧、黄显之、秦宣夫、潘玉良、庞薰琹等著名画家先后在此执教,1999年该系改办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盛梅冰 柳浪闻莺 布面油画 40x60cm 2011 作品由索卡艺术提供

另一方面,刘海粟于1912年创立的上海美专,后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山东大学艺术系在1952年合并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址设在江苏无锡,1959年,从无锡迁至南京,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改名南京艺术学院,这两所学校对南京当代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其中,林风眠学生苏天赐在南艺教书期间影响了一届届学子,苏天赐秉承老师林风眠融合中西的理念,将“写”的意味通过笔端线条融入画面,呈现出东方式的诗意格调和美学趣味,延续了江南文人的传统美学基调,在他的学生,如沈行工、盛梅冰、丁方、吴维佳等作品中,油画化为笔墨,与江南内在的人文气质相结合,展现出的是一种唯美、静谧的氛围。其实南京大多数的艺术家作品气质都大致如此,如顾丞峰老师总结:总体上说,金陵传统文人艺术的气息近于阴柔、闲适;感觉上充斥着玩味而实践上又近乎玩物,这些构成了文人的气质主干,而作品则长于历史伤感而短于豪放,由此派生出的是作品形式的玩味化和精雅化。

杨志麟《蝶象记》70×70cm设色纸本 2018 作品由陶谷公园提供

时间回到1985年,这个在中国艺术史上无比重要的年份也被视为南京当代艺术的开始。这一年,江苏青年艺术周在南京开幕,参加展览的有二、三十名艺术家,参展作品虽然在分类上不分明,对“当代”的理解有时代局限性,但依然对艺术家产生了冲击,也奏响了“85新潮”在南京的序曲。也是在这一年,傅泽南与樊波、朱小钢发起组织“江苏新野性画派”,很快在全国引起轰动,成为那个时代标志性的艺术事件,可惜成员日后并没有在南京当代艺术圈内长期活动。而随后成立的“红色·旅”则是“85美术运动”中全国最重要的艺术团体之一,并因成员至今仍活跃在南京和全国的艺术圈被津津乐道。“红色·旅”成员包括:杨志麟、沈勤、徐累、丁方、柴小刚、曹晓冬、管策、徐维德、徐一晖、赵勤、杨迎生,他们用不同的材质尝试和创新,杨志麟后来在采访中概括,“红色·旅”的绘画第一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第二是强调生命在当下的感悟。

杨志麟《蝶象记》70×70cm设色纸本 2018 作品由陶谷公园提供

如今,他们中的一些人早已移居这座城市,留下的先后在尚东艺术中心和南京师范大学美术馆策划举办了“艺术叛徒”系列展览,已成为南京当代艺术圈的年度总结性展览,虽然离开,“水墨隐士”沈勤和“新工笔画代表”徐累作品中的淡薄和古典似乎依然可以嗅到江南的气息,也似乎只有在江南长期居住过的人,作品中才会有这样的沉淀和沉静。1986年,南京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当时还是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的李小山在《江苏画刊》上刊登了一篇引起轩然大波的文章《当代中国画之我见》,开始了关于中国画和反传统的讨论。而另一位长居南京的重要艺术家毛焰则参加了1993年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的“艺术与神话-93南京现代艺术展”,被馆方强制性用一块抹布盖住画中女人的下体。 如今,李小山担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在全国都有很好的威望和影响力,而毛焰长期在南艺油画系教书,也已经与国际画廊合作。

沈勤,園-1709, 146x79cm 作品由大象艺术空间提供

进入2000年后,在南京发生的有代表性的艺术事件包括:2000年国内首个艺术区“联手创库”和南京圣华艺术中心的联袂出炉,2002年“晒太阳”艺术节,这些事件开始吸引全国媒体的眼球,直到2005和2008年,由个人出资,在南京两次举办了中国艺术三年展(后更名为南京三年展),策展人分别为邱志杰、朱彤、李小山和左靖,确立了南京当代艺术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可惜因为资金转移等多方面原因没有继续举办。除了大型展览,私人美术馆、画廊和艺术区也对推进南京当代艺术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包括:已经关闭的尚东美术馆、三川美术馆、青和美术馆、先锋当代艺术中心、艺事后素画廊、南画廊、恒空间、江心洲艺术区、幕府山艺术区、已经拆迁的方山艺术区和少有音讯的金鹰当代和华茂一楼,如今这些艺术机构和曾经举办过的展览,静静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圈内茶余饭后的回味和谈资。


南京扬子现代艺术博览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By YangTZE Art NanJing. All rights reserved.2018-2020 苏ICP备17041247号